新御宅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822节

大明嫡长子 第822节

    姜雍的意思也很明显,陈朝瑞是三皇子的舅舅,

    皇上那边呢,又迟迟不下决心,

    万一真有什么变故,

    不仅是福亲王遭殃,他们这些人的仕途也算是走到了尽头了。

    而且站队已经站完了,总不能左右横跳,除非出现大的变故,否则他跳到哪边人家会信他?

    顾人仪端坐于主位之上,他胡子动了动,“你的意思是,先由福亲王出面。”

    “正是。福亲王本身就与张秉用不合,这一点皇上知道,自然也不会多心,张秉用那边也不会对阁老多心。若是不成,不过就是不合加深一些,也不会怎样。若是成了,福亲王威望更高,还是一箭双雕之举。”

    众人听他讲到后半句才眼睛一亮。

    “好一个一箭双雕!”范玉昌赞道,他立马拱手,“阁老,下官觉得大司徒之言颇有道理,只要稳妥处置,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姜雍又追说:“而且现在二殿下、三殿下都不在京中,正是当有作为之时。”

    顾人仪朝王廷相看了看,后者没有明显反对的意思,

    毕竟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一箭双雕。

    “好!”

    第九百二十一章 登陆温泉津

    石见银山地处本州岛的西南部,并向西面向日本海。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诸国林立,当然,这个国的大小大约是个镇的感觉,银山所处的国度也叫石见国。

    统治这片土地的是大内氏。

    十几年来,大内氏也经历过反抗、挣扎,但从明朝派过来的历任总督都是皇帝精心挑选的,能力从来不差,再加之拥有绝对实力,所以大内氏至今仍然只能憋屈着。

    说起来,日本这座金银岛确实富含金银矿,这几年来,除了石见银山以外,又陆续发现生野、院内等大型银矿山,并且同样大多分布在本州中西部山区。

    储量更大。

    再加上灰吹法的冶炼技术也从大明传来,

    于是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便带起了一个港口的兴盛与繁荣——温泉津。

    其实‘津’在日语中的意思就是港口的意思,这个原本没多大的地方因为要作为白银的出口港而变得热闹繁华。

    而在这个七月,温泉津最大的盛事便是大明舰队的抵达。

    五千料宝船的高度超过这个港口内的任何一座建筑,前后长度更有恐怖的一百多米。而且这样的宝船有近七十艘,以至于温泉津这个小港不得不清空所有的商船让出泊位。

    英国公张树就在旗舰船只‘徐达号’上。

    他俯视下方的码头,陈朝瑞领衔,并与几个重要属官站成一排,而两侧则是列队好的士兵,宝船的庞大也在此时映衬出站在码头上人的渺小。

    海风吹动之下,‘明’字军旗飘动飞舞,庄严肃穆。

    按照道理来说,总督这个官在朝廷序列里也算是比较大的了,但皇帝下旨征讨日本,帅位归于张树。

    所以他来了,陈朝瑞也得听他的。

    好在,英国公这个爵位并非无名之辈,他镇得住这些人。

    “列队!”

    舰队上得命令靠的是旗语,这里一共是六万大军,停船以后,所有人都要出舱在甲板列队,等待按序下船。

    张树手中攥着圣旨,领头走下来。

    “下官陈朝瑞参见元帅!”

    两方人马相遇,一番客套总是少不了,不过相互之间的眼神里都是激动神色。

    今日天气也很好,万里无云,海风不冷,明净的天空像是洗过一样,天空之下宽阔的码头上大明士兵如同蚂蚁搬家,一队队的‘窝里’出现了。

    “陈部堂多礼。”张树举了举手中的东西,然后努嘴问:“他们是自己人?”

    陈朝瑞一听就明白过来,

    今天是迎接嘛,他为显重视所以把大内氏的人也叫来了。

    这帮人面相上看和大明人没什么区别,但那狗屎一般的发型出卖了他们。

    大内氏现任的家主名为大内明川。

    这个家族的历史已经被完全改变,能被陈朝瑞带过来的,那是最听话的一个。

    “喔。回元帅,他们是听闻天军抵达,为显诚意,所以主动前来相迎的。”

    大内明川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这个时候他也反应过来,马上说:“外臣前来恭领大明大皇帝旨意!”

    张树则心里爽笑,你知道旨意里写的是什么嘛就领旨。

    “陈部堂。”

    他又叫了一声。

    陈朝瑞明白,官袍一撩就跪了下来,“臣陈朝瑞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陈朝瑞,准备好刀子,和朕的大军一起把闹事的人杀了再说。钦此!”

    陈朝瑞这才跪下来,心思还没完全收住,结果这么一下就‘钦此’了,弄得他整个人愣住。

    “陈部堂,接旨啊!”

    “喔,好。臣陈朝瑞谨遵陛下旨意。”

    张树无所谓他的意外,他还是看向大内明川,强调了一遍,“这就是大皇帝的旨意。”

    大内氏笑容满面,“外臣遵命!”

    站在张树边上、一直没说话的马胜心里骂咧咧的:奶奶的,原来是个没卵子的孬种货。

    “大帅,这边请。”陈朝瑞带着张树前往总督府,走两步之后问:“皇上这旨意是个什么意思?怎么这个风格?”

    “这与陈部堂无关,陛下这也算是追思祖宗。正常来说圣旨代表的是朝廷的威严,不可轻忽。不过太祖洪武皇帝开天辟地,却不是很遵循这些所谓的规矩。

    当年沿海有倭寇之患,太祖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虽然失了些雅致,不过战场之上没有什么雅,反倒是粗狂些更加舒爽!”

    陈朝瑞不是正儿八经文官出身,学问有限,所以不知道这些典故,现在一听也不禁哈哈大笑,“吾皇有乃祖之风!”

    ……

    ……

    次日,

    英国公、讨日元帅张树开始升帐议事。

    他首先派人打听,“按照皇上旨意,此次讨伐冒犯大明之贼,朝鲜国亦要派兵两万,截止日期是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陈部堂,你这里可有朝鲜国舰队靠岸的消息?”

    “禀元帅,还未曾听闻。”

    “眼下还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若是李氏王朝的军队延宕日期,本帅会依军令行事!”

    张树现在还不算什么举世名将,他只是在河套军区待过一段时间,知道会带兵的武功伯是怎么约束部众的。

    军令如山,这四个字绝不是开玩笑的。

    随军文官顾鼎臣说:“我军远渡重洋,也算是舟车劳顿了,正可趁这段时间稍做歇息。陈部堂,战阵之事不是儿戏。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次我军登陆足有六万精兵,这可是京师卫戍军区的精锐。”

    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一天需要消耗2-3斤的主粮,军人因为训练,属于高消耗群体,再加之顾鼎臣所说的精锐的意思,那就是人高马大,吃得多。

    所以基本上要取顶格3斤。

    6万人就是18万斤,算下来就是一天要1200石的粮食,待着不动20天,光主粮就得消耗两万四千石。

    石见国这个地方临海多山、地域狭小,山里面都长银矿了,也没有大面积适合种植的土地。

    顾鼎臣知道这些,他自然关心。

    不过陈朝瑞却有些不高兴,这帮文人眼高于顶,似乎是瞧不起他的出身,便觉得连这样至关重要的事情他都会马虎。

    开什么玩笑?真当自己这日本总督白当的吗?

    好在他是笑面虎,会顾着场上的大局。

    便笑着说:“顾大人放心,知道朝廷大军要来,我已命人提前购粮屯粮,现在港口内仅稻米便存了15万石,足够大军半年之需。”

    张树听后,心中略安,15万石在如今的大明不算什么,但在这里应该还是不错的,属于用心去办了的。

    顾鼎臣则继续问:“主粮足够,盐、糖、药等物品呢?”

    “顾大人。”张树出来说话圆场,“此次大军出征关系到陛下心中的大局,陈部堂必定早就开始准备了。”

    随后他又面向陈朝瑞,“陈部堂,六万大军用船来运,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如今我明军部众火器应用逐渐推广开来,火器的威力较之刀枪那是天壤之别,只不过要想派上用场,必须得多带子药。这些东西日本没有,只能我们运来,但粮食日本是有的,所以顾大人才如此关心,这一点也是皇上交代过的。”

    陈朝瑞依然笑着,“元帅不必多说,下官明白。大海波涛,海浪无情,下官也是走过的,知道运输不易。这些事还请元帅放心,就算一时凑不齐,但日本国总有大名有的。”

    那意思到时候抢就行了。

    接着他略过这些,提议说:“元帅,莫不如我们议议此次出兵方略吧?”

    一旁的副将马胜早就等不及了,说:“是极,是极。现在咱们到了,总归可以放开手脚来干了吧?陈部堂,俺是在京师就听说了,这次动乱是一个叫新川氏的家族挑拨起来的,那是个什么鸟人?他们又有多少人马?”

    陈朝瑞笑了笑,“将军莫急。日本这个地方现在乱的很,像是石见国这样自号为国的有大小几十家,其规模大约相当于内陆的一个镇,表面上得‘王’是位于京都的室町幕府,但自从成化三年到十三年的应仁之乱以后,幕府的实力和威望都大为下降。

    一直到今日,日本都是战乱不断,反倒是石见国因为有我天军进驻,保证了长时间的安稳,也聚集了相当多的人口。可以这么说,放眼日本本岛,能组织起五千士兵的大名不过五指之数。至于新川氏,那是一帮极端的日本武士,他们不满于幕府和各地大名长期对明政策,所以自发抵抗。”

    其实这也是某种必然,老百姓过不下去,随便找个人出来都能聚集起一帮流民。

    只是陈朝瑞甚至不太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兴兵十万,

    这是真的生气了还是因为什么?

    张树解释,“极端的日本武士倒不足为奇。但你给朝廷的奏报是说银山矿工中有人参与此次作乱,里应外合之下才损失了九百多人。皇上是防微杜渐,银山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哪怕只是一点祸事的苗头,皇上也绝不允许。

    再有,朝廷现在和南洋诸国签署了一个共同条约,实际上也是做给那些使臣看。至于这第三个原因么,皇上没说。”

    顾鼎臣眼睛一闪,惊奇的问:“还有第三个原因?”

    “有,但我确实不知。”

    因为是正德皇帝,所以他们不会相信这是糊弄玄虚,基本上是先入为主的就相信了确实有第三个原因,当然,具体是什么,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