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历史小说 - 门阀之上在线阅读 - 门阀之上 第6节

门阀之上 第6节

    “吴王夫妇写的劝降信送进去多久了?”元澈身着具铠,手持大槊,望着远处毫无动静的石头城。

    “回殿下,石头城外郭多是曲折短巷,送到大营中恐怕要有一程子。”

    吴王和顾氏骑马随行于元澈之后。陆振望着眼前的大魏太子,这位几年前还不显声名的后辈,如今已是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他似乎亦受到了北方门阀们的掣肘。

    且不说那个颇具意味的柱国将军封号,如今石头城最后一役,除苏瀛之外的其他都督竟然均不在场,也只有北方的顶级门阀才配这么玩。而被压迫其中的元澈,所感受到的无从、无力、乃至无奈,陆振亦曾深刻体会过。

    如今魏国太子携三万人围攻石头城,另几个都督隔岸观火。只要石头城内久久不给答复,待到天亮,等待这位大魏太子的,将是无比尴尬的局面。

    元澈亦明白,三万人攻打石头城,那是痴人说梦。所以他宁愿尽自己最大所能善待陆家,换来老吴王亲自劝降陆归,确保以最稳妥的方式拿下石头城。向门阀乞讨所带来的代价,他无法承受,他的家国亦无法承受。

    等待时,宫城内的消息却先到了。

    冯让从铸铜厂回来了:“殿下,铸铜厂的人给了当年打造符契的图纸,的的确确是九对。当时造的也是九对,都有记档。”

    元澈接过图纸,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转手交给陆振。

    冯让指着其中两个纹样,客气道:“有两块没对上,还请大王指认指认。”

    “这是我长子陆归的。”陆振先指了指靠左边的,然而看到另一个图样后,突然怔住了,犹豫了许久,方才道,“这块是陆衍的。”

    陆衍的那块,正是与火器局提供的符契是契合的。

    “怎么会?”冯让同样面露惊诧。

    元澈注意到二人的表情似乎有些不对,于是严肃地看着冯让:“有何不妥么?”

    冯让似回过神一般:“殿下可还记得去竹林堂亲视的时候,察看过的陆衍将军的遗物,那里面好像并没有符契。”

    此时元澈也注意到了有些不对。符契印信这类东西,身为将领自要随身携带。陆衍死于阵斩,以军法队之严格,申报此功不仅需要死者的头颅,还需要一些证明其身份的东西,比如令符、对牌、将军印信等。阵斩者通常是把能找到的一股脑地交上去,宁错勿漏。像陆衍这种皇族大将,一般会有主将亲自过验,尸体也及遗物也会妥善保存。

    一个大将死了,身上一个符契都没有,军功是怎么报的,怎么批的?

    “手段竟使在了孤的眼皮子底下。”元澈双眉紧锁,语气中已颇有怒意,“获阵斩功的是谁,记档者是谁,又是谁麾下的人,即刻去查!”

    “是。”冯让应了,却面色踟蹰,并不立即动身。

    元澈闭目,深吸了一口气,面容上的怒色渐渐抚平:“先不要惊动其他都督,你亲自去,悄悄查访即可。”

    如今无论是蒋弘济还是周鸣锋,任何一人麾下的兵将,比自己和苏瀛合起来的都要多。且陆衍之死事关重大,如今牵扯到了门阀重将,任何的处置不当都会引起多方势力的揣测,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引发军变。届时即便有父皇坐镇中枢,亦不能将自己从旋涡之中拖出。

    有些事,大家没商量好,就不能放在台面上说。还没商量就说出来了,那就是开战。

    精致的战袍下,干净修长的手指在剑柄上摩挲着,元澈望着依旧毫无动静的石头城,目光越发阴郁。

    第12章 高义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元澈再度看了看高耸的石头城,上面依旧是一片寂静,看不见一面降幡。

    这座城池与白石垒一样,经历过军中夜惊,经历过部下叛变。但身为主将的陆归依旧能压住阵脚,未曾上演如白石垒的惨剧,这已是他向这个国家交出的最好答卷。如今石头城已被围困五日,加上吴国君主投降的消息散播于城内,已有不少人趁夜色出逃。

    元澈这几日命人计算出逃的人数,如今还守在石头城内的,大概只有八千余人了。但即便如此,元澈所领的三万人与陆归这种级别的将领打攻城战,依旧是胜负未知。但正是这种未知,与魏国两大门阀之军一起,将这位大魏太子死死困住。

    他因门阀而荣耀,亦因门阀而卑微。

    攻下石头城、亦或是陆归请降,元澈收其兵将于麾下,之后方有向隔岸观火的蒋、周二人问罪的资本。

    若攻不下,则只能向其二人求助,届时两人必然功劳更盛,而他与苏瀛的三万余人拢不拢的住,实在难说。他身为太子,还有退路。可苏瀛原本以寒门之姿,位居荆州分陕之要,已属勉强,再受重创,天下之腹只会尽入门阀之手。

    元澈呼吸已变得比先前急促,他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压住内心屠城、以及杀掉陆振夫妇的欲望。

    双方正僵持着,有斥候来报,南方忽来数万部众,似是各个江东门阀的部曲私兵。现下已有一队魏军士兵前去探查,对方似乎没有敌意,如今已停在五里之外,吴兴沈氏派了嫡长子沈彦之来,想与殿下面谈。

    元澈看了看陆振,见他神态自若,于是对斥候道:“那便让他入帐。”

    沈彦之骑马而来,却非戎装,而是一领青色襕衫,儒生模样。待入帐内,沈彦之先与元澈见礼,在看到站在元澈身后的旧主时,微笑颔首。他生得如玉宇无尘一般白净,眉眼温润如玉,让人如沐春风。

    和与元澈见礼时的恭谨慎重不同,这一颔首且略显谦恭的微笑,几乎让人忘记几天前的江东豪族们,是如何审时度势、另择良枝的。

    而在面对新主与旧主之间的从容超然,既需要完美的伪装,亦需要绝对的实力。而沈家在吴地是绝对的豪族头马,首屈一指。

    沈彦之道:“江东各族已恭候殿下仪驾多时,各领部曲,总共三万五千人,为殿下助威。”

    元澈听沈彦之这番话,若非看透了这帮门阀世家的嘴脸,只怕也要以为这帮地头蛇要箪食瓢饮,喜迎王师了。元澈亦报以谦和的微笑:“孤奔袭千里,初来扬州,便劳师兴动,心中实在愧疚。”

    虽然听出是对方是出于礼貌所说,但沈彦之听完仍然心中暗喜。先前各家派人送去大量钱帛,却未收到太子的任何回应,心中不乏忐忑。如今看来,这位大魏太子对于吴地本土世族不仅并无恶意,反而有着可以坐下来谈的可能。

    于是道:“殿下凤临,郡中乡民俱感荣耀,唯恐投报无门,怎敢担得殿下劳师兴动四字。此次前来,其实各家皆有求于殿下,还请殿下允准。”

    元澈点头道:“沈郎但言无妨。”

    沈彦之先是一拜,而后道:“江东各族均有子弟从军,如今皆被困于石头城内。然而陆归一向刚强,一时间不能拨云见日,脱出迷雾,只会徒惹殿下不快。若他执意死守,这些江东子弟只怕要以血祭,不仅如此只怕吴王与夫人也会命丧于此。”

    江东世家极重宗族,虽然在地缘上彼此多有争锋,但政治网络上盘根错节。你家的嫡子娶了我家的闺女,我家的侄子在贵郡任职。至于侍奉皇室、任职中枢的更不在少数,此役光在台城就俘获三个出品吴兴沈氏的两千石。

    此时,在陆归营下任职的江东豪族子弟,必然不在少数。陆归的死活世家们不会管,但若放任让自家人折在里头一块死,各个族长长房将会毫无威信可言,对于各个家族亦是一记重创。

    这一次江东豪族集齐三万余人前来石头城下,说是为他元澈助威,其实就是武力逼迫。大魏太子三万军队攻城尚要斟酌,两大魏国军阀隔岸观火坐地起价,这三万人如果和石头城里的陆归里应外合,大魏太子即刻尸首无存。而且此时此刻,吴王陆振是在外面的,混乱之中,魏军未必能将其控制住。且江东豪族也未必会在乎陆振的生死,如果元澈不能许诺不屠城、对江东子弟从宽处理,那么牺牲一个老吴王来换族人的性命,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压力。如此一来,元澈自己似乎才是最输不起的那个,他只有一个选择。

    不过江东豪族既然选择坐下来谈,那么显然是不愿看到兵戎相向的局面。即便是杀掉魏国太子换出宗族子弟,他们还是要面对剩下的魏军铁骑,以及魏国不惜一切代价血屠江南的最后清算。

    虽然内心对这些门阀的嘴脸恨之入骨,元澈依旧淡淡一笑:“请沈郎放心,不管是吴王与夫人还是江东子弟,今日不会血祭石头城下。不过依此看,沈郎似乎对旧主颇为顾念啊。”

    然而这一句话似乎并未刺到沈彦之,只见他敛衽微笑,目光柔和,两片薄唇有如刀削:“殿下,我吴兴沈氏虽出身南夷之地,却也以经术传家,是孔孟教化内的人,怎不知君臣纲常、父子伦理。但无论是君是臣,江东子弟,皆我兄弟,自不忍视其死而旁观。若因此以新君见疏,吾辈宁愿不求富贵,但求兄弟姊妹平安团圆。”

    好一张利嘴,元澈不禁打量起眼前这位沈彦之。自不忍视其死而旁观。相比于江东宗族沆瀣一气,如今两位站干岸儿、出身于魏国门阀的悍将,似乎更加的面目可憎。这句话实在颇具讽刺之意、劝诫之意,乃至于威胁之意。

    “沈郎高义。”元澈十分心口不一地击掌而赞,“那便请沈郎率部曲列阵于石头城南门,共向陆归发难。孤也会书信一封,命人射箭于城上,告知江东子弟,令其心安。”

    即便是战斗力不能与魏军相抗衡,但毕竟是三万部曲。沈彦之明白这位大魏太子的谨慎,反正这场仗是打不起来的,在哪里列阵都无所谓,于是道:“谨遵殿下之命。”

    一场谈判于帐内结束,元澈与沈彦之等鱼贯而出。走在元澈身后,沈彦之与陆振不约而同的目光相对,继而双方各展一丝了然的微笑。

    哪有什么君臣之义,不过是各家利益。

    两方各自列阵,翘首以待。

    沉重的城门终于在一片血色的朝霞中缓缓打开,一名吴国士兵从城内策马而出,而后大门随即关上。

    第13章 迷局

    那名吴国士兵骑马狂奔,距离魏军还有一射之地时,第一排的弓兵已搭箭列阵。诈降设伏乃战争常见伎俩,即便是面对一个传令的小兵,元澈麾下的人亦保持着一贯的谨慎。

    这名吴国士兵见此也十分知趣,勒马停下后,一一解下背弓与佩刀,然后慢慢靠近。

    “来者何人?”魏军一名都尉上前问话。

    “末将乃世子亲随,有要事向贵国太子陈情。”

    元澈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名士兵身上的铠甲比普通吴军的铠甲要稍稍精致了一些,脸上也没有黄滞之色。普通人户不常食肉,经年累月劳作,因此面色发黄。这个人应该出身于富裕之家,托了关系入世子麾下,亦或是陆家自小培养的仆从,倒是很符合他所说的身份。

    另外,元澈注意到士兵身上已有多处伤口,握剑的虎口尚有血渍,知道城内或有军变,情况已经十分紧急。于是元澈马上让都尉放行。

    那名士兵近前,施了一个军礼,情急道:“启禀殿下,劝降信世子已经收到,正打算出城投降,却不料城内军变。这些人一定要世子的人头,杀红了眼,世子只得暂时撤回营中。如今攻打大营者人数尚不确定,末将与几名兄弟拼死杀出,打开城门,特向殿下求援。”

    元澈还在犹豫,只见那士兵连连磕头,言语中已闻哭泣之声:“还望殿下速派救兵,若出了差池便来不及了!”

    此时,一人从阵中策马而出,众人纷纷让路。那人骑一匹白色骏马,头戴凤翅盔,精铠凿以龙串云纹,披膊以吞兽装饰,手中持一支绿沉枪而非马槊。头盔掩去了他眉眼的轮廓与鼻梁,但依旧不难看出他有一张比北人要精致小巧的脸,至于眉目,大抵也是清秀的。

    “殿下,依末将浅见,这传令兵出城之后,城门依旧关闭,可见对方依旧有所防备。为求稳妥,还应等城内战火消弭,陆归亲自负荆请降,方为上策。”

    那名吴兵听完,怒目圆睁,斥道:“并非我们世子心有防备。昨日城内有好几支缚着字条的箭矢落入,上面分明写着取陆归首级者,封万户侯。如今你们又让吴王临城劝降,前后两幅面孔,我们世子自然难以相信。若打开城门,你们带人杀进来,岂不要完蛋。还是世子早年曾听会稽郡主说过,大魏太子人品贵重,可堪托付,这才让末将出城求援。”

    忽略掉最后一句意外得来的评价,元澈直抓重点:“有人射箭送了这些字条进去?”元澈皱眉,而后看向旁边的白马将军,“苏瀛,可是你的人?”

    此时陆振亦不由得侧目关注。他方才听这位白马将军说话,带有吴地口音,当是南人。原来他还是荆州这一方重镇的掌门人,以南人之资身居如此要位,可见此人才具非常。

    苏瀛情急道:“末将怎敢擅作主张。若做出此举,那陆归必然誓死不降,死守石头,这样只会对殿下更加不利。”

    的确,以他与苏瀛目前所面临的的局面,自然尽量避战。苏瀛没有理由这么做。反倒是蒋弘济与周鸣锋两人,更希望看到陆归与他相争,两败俱伤,自己坐地起价。

    这时苏瀛道:“殿下,不如请末将带人入城。若果真如这位兵士所说,大营周围应该还有巷战,很是危险。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待末将扫清石头,捆了陆归,殿下再入城也不迟。”

    “好。将军需要多少人?”

    苏瀛勒马转身,笃定道:“一千人足矣。若陆归真降,一兵不费,若是诈降,就是一万人也要死在里面。”

    清扫内城并未花去太多时间,石头城内的残存的吴军也并未做过多的反抗。更有许多江东豪族子弟早就在城内观望,等着外面的部曲前来接应。元澈自然遵守诺言,不屠城,不问罪,大部分人也都由各家领回,只有少数高级将领被带回台城。

    然而当苏瀛带着陆归已经出逃的消息来到他面前的时候,元澈当场震怒,拔剑出鞘。他的剑锋先指向了苏瀛,因为他觉得如果苏瀛救援及时,应该不会出现陆归出逃的局面,但苏瀛亦是他日后的重要倚仗。他不忍让君臣于此时生出任何嫌隙,于是剑锋一转又指向了身后的陆振。

    陆振先是面目惊惶,而后重重跪地,泪如雨下,喃喃道:“天命如此……天命如此。”

    见此情景,旁边的魏钰庭尚还清醒,连忙扑向元澈,按住了他手中的剑,劝解道:“殿下,城中忽然兵变,陆归身为主将,必然深有疑虑,弃众而逃,也是情理之中。方才冯将军也去看过了,陆归亲卫死伤甚众,可见有过一番恶斗。如今陆归既逃,殿下应尽快封锁渡口。至于城内的字条,殿下可命人悄悄查起,实在不宜惊动吴宫的人。”

    元澈听完魏钰庭所言,也渐渐压制住了心中的怒火,收起剑对陆振道:“孤失态了,老吴王莫怪。”

    话音刚落,只听帐外有一人笑语:“好金贵的一个世子,竟折上了两百条人命。”

    众人不知谁竟如此放肆,只见一名约莫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径直走入帐内。他身着一身绫绢襕袍,青蓝丝线绣着云烟缥缈的山峦,袖缘处用金线掺了素色彩线绣着各色兰蕙仙草,即便是在没有火烛的帐内,也熠熠生辉,流光溢彩。而年轻人的一双桃花目,左右顾盼了一眼,笑容更盛:“走之前从吴王宫里拿来的,倒还合身。皇兄若喜欢,臣弟把地方告诉皇兄。”

    元澈见了他,皱眉长叹了一口气,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元洸,军中容不得你胡闹。”

    元洸并不理会,看了一眼元澈身后的吴王陆振,施礼道:“临行前未曾作别,老吴王莫怪。”

    说完又看了看苏瀛,但没有理会,直接走到沈彦之的旁边,道:“听闻沈兄明年要与老吴王次女怀宁县主完婚,不知原来记在皇室名下的聘礼还要不要的回来,听说那些产业价值不菲。”

    沈彦之倒是自若:“沈家娶县主之意诚诚,区区田亩山泽,怎会为钱帛首鼠两端,出尔反尔,逼人退婚呢?”

    元洸对此不过一笑:“沈郎言辞锋利,不减当年。”

    元澈对于这位放荡不羁的皇弟已经到达了忍耐的极限:“元洸,你怎么还不动身北上?”

    元洸这才回过身,看着自己的兄长,状极无辜:“殿下,臣弟和随从的通关文牒都被偷了,到了渡口无法渡江,只得折返回来。”

    元澈只觉甚是烦心,抬了抬下颚,示意魏钰庭带他出营,处理此事。

    元洸却并不领情,依旧作可怜状,央求道:“通关文牒就在重华殿,殿下直接命人去取便是,倒省了许多周章。亦或……去问会稽郡主。”

    第14章 锥心

    是日,太子元澈班师回城,蒋弘济与周鸣锋二人因军务未曾相迎。或是急于将自己不曾出现在石头城的嫌疑择清,亦或是军务果真繁忙,宫城内蒋、周二人的亲随侍卫、帐下官员已经走了大半,偌大的吴宫有如空巢。

    此时,军法队记档处也递上了一份记录。陆衍战死当日,一位隶属于周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