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长平之战 第167章 错估形势三军动

长平之战 第167章 错估形势三军动

    显然经过此事魏国上层也逐渐意识到了兵力多的重要性,但河西之战五万武卒大胜五十万秦军的战绩实在太深入人心了。

    于是魏国成为了七雄之中,最为尴尬的一个。

    最先完成变法的它,有着最多也是最为深刻的经验,尤其是变法之一——魏武卒曾经的无限荣光,至今闪耀在魏人的心头脑海。在这样的情况下,精兵与暴兵之间的矛盾,在魏国几乎无法调和。

    若是国力强盛之时,大不了双线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能硬——既有攻坚的核心魏武卒,又有平推的足够兵力。可随着河西、河东、河内三郡的一再丢失,魏国根本无力再维持两手抓的消耗。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

    精锐的魏武卒,一直维持着数千的数量,比之秦军的锐士要多上不少,但精锐程度却有所降低,不足以在某个节点进行完全的压制与图片;但数千的数量,又不足以像往常一样在一场十数万兵力的大战之中决定战局的走势。

    尖刀吧不够锋利,重锤吧不够力度,是进难攻、退无守。

    怎么说呢?就很尴尬。

    但这并无太多作用的数千武卒,却又分走了魏国本就不算太多的军事预算,这也就导致魏国发展不起更多的兵力,甚至跟一直是七国垫底存在的韩之国的兵力差不多,而且就连那仅有的十数万兵力的训练也是不足的。

    于是,魏军在战场上有如此脱节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惜的是,魏国的上层是永远意识不到这点的,在他们的眼中,魏军是既有突进的尖刀,又有厚实的兵力,不说重回巅峰,但也绝对是不弱的了。若是打得不好,一定是主将的问题,绝不可能是曾经称霸过的体制机制不适应了。

    不过战场从来不会惯着任何人,它从来是一面诚实的镜子,是骡子是马在上头走上一遭,也就全给照出来了。

    但问题在于,将领能不能看懂,即便看懂了,又能不能将这样的问题反馈到高层,高层又会不会采纳。

    当然,这些事情与廉颇毫无关系!

    看着前方缓慢的推进,再看看几乎断档的前后衔接,廉颇立即就发现了魏军之中战力悬殊的问题。

    跟司马错的处境一样,廉颇面对迟迟打不开的局面,虽然也是心急不已,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用命去堆!

    如今的战场,已然没有了任何的计谋可言,拼的就是实力,就是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中军三万步卒正面压上,两万卒分左右两路袭扰秦军侧后!」廉颇缓缓下令道。

    「是!」一旁的传令兵立即领命。

    五万大军随即加速脱离中军,加入前线之中。而这五万大军的到来,确实是令已经有些头昏脑涨的晋鄙大舒了一口气——明明秦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可偏偏自己带着魏军最为精锐的三万大军,就是攻不破秦军的防线。

    援军已至,魏军的声势大振,浩浩荡荡就往秦军杀去。

    这边魏军援军赶到,那边秦军的进攻堡垒的部队也在这时间里终于撤回本阵,加入到防御之中,可是已经辛苦鏖战了半个多时辰的秦军哪里会是魏军生力军的对手,而且因为赵军的存在,退回的秦军有一多半还需要留在另一面,以防止赵军的突然袭击。

    如此一增一减之下,即便双方都得到了增援,但显然魏军的支援要更加的雄厚,而表现在战场上则是:秦军便被魏军打得一退再退,眼看着就要被迫转入营寨的防御了。

    当然,魏军主力的抵达与秦军攻击兵团的撤回,也宣告着这场耗时数个时辰的突袭战彻底被迫转化为阵地战。

    若以战略的角度来看,魏军此次的突袭无疑是失败的。凿穿秦军

    阵线,会师赵军的战略意图是一个都没有实现,更别提什么穿插包围秦军了。

    但从实际的战果来看,此次突袭,成功地打乱了秦军的部署,并导致了秦军在正面战场和数个分战场上损失惨重,保守估计秦军至少有四万人马在此次突袭中饮恨当场,而赵魏联军的损失甚至不满万数。

    四比一的战损比,放到哪里都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而且,秦军的损失还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的增多,只要内外夹击的局势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剩下的秦军的消亡便是迟早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几乎是摆在了明面上。信陵君清楚,廉颇知道,白起更是明白。自然作为此战的「始作俑者」——赵括,更是清楚明了。

    然而,对于局势的理解却是截然不同。

    信陵君和晋鄙坚信,胜利的天平已经彻底倾倒向赵魏,只要其他国家的介入,或是秦王凭空调出一只数目及其可观的援军,秦军的战败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信?你看那不断后退着的秦军主力,还有那近在眼前的秦军营寨。

    白起却是对自己的麾下有着绝对的信心,哪怕如今的情况已经崩坏,但只要外围的军队赶到,自己就能立即对魏军形成反包围,胜负仍是未知之数。

    当然,不能说他们错了。

    只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情报有限,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错误的判断。

    信陵君和晋鄙一是错估了对自己十二万魏军的战力,同时也对赵括所部有所误解。他们以为包围圈内的赵军很快会发动进攻,从而里应外合与自己会师,那么即便秦军从关隘调集了几万大军,也不过是抱薪救火而已。

    而实际上,包围圈内赵军所剩不多的精锐战力,被赵括全数调去了进攻光狼城。甚至若不是怕魏军有所迟疑,连剩下战力的反扑,赵括也还想再等一等。

    至于武安君白起,对于敌我双方兵力、战力的分析与判断,显然比之信陵君要准确不少,但他千算万算也绝算不到赵括战至如此绝境之时,居然还保存着一张足足十万精兵的底牌没有掀开。

    /129/129515/3217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