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洪承畴出山
瞿式耜见状,心内一声喟叹。
这位小老乡,心胸之宽广,目标之远大,远不是同龄人所能企及的。
略感遗憾的是,他知道,本来林啸是打算在此帮助朝廷练兵的,而如今的决定,使他隐隐感到,林啸的内心,多多少少有了些冷淡,可见,他对朝廷是相当失望的。
这件事,给双方往后的合作之路,到底会留下多少阴影?
尽管庆幸避免了一场内讧,瞿式耜的内心,依然非常的失落……
……
三天后,已是小年夜,李涵之的运粮船队又到了,林啸决定班师回钦州,只留一个连在此监督放粮。
前来送行的,只有李元胤一人。
目送林啸的坐船渐渐远去,李元胤独自站立于江边,眸色幽深,默默无言。
“风萧萧兮易水寒……”
凛冽的北风卷起漫天的尘叶,旋转着拍打在身上,宽大的衣袖随风漫卷,阴沉的天幕下,茕茕孑立的李元胤久久未动……
这情景,犹如一幅苍凉的水墨画……
……
船队到达防城镇,已是除夕,老陈他们,早已等候在码头。
除了出征在外的,留在防城镇的众人纷纷前来探望林啸,老陈不许别人和他谈工作,以便他专心养伤。
林啸只能每天躺在床上郁闷地数羊,唯一安慰的是,有两位美女轮流照顾和陪伴,倒也不是特别无聊。
战士们的迎新团拜会,林啸没法参加了,穿越众的年夜饭,也有老陈主持,对于林啸来说,这个年,他是过不好了。
……
这个年过不好的,不止林啸一人,还有一个人,日子比他更难过。
北京通往南京的官道上,一队清军士兵正顶着寒风匆匆赶路,队伍中间,一辆四驾马车摇摇晃晃的一路前行。
马车内,一脸愁苦正襟危坐的,正是大清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畴。
这一年年底,清廷内部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十一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丢下小皇帝顺治,亲自率众出猎古北口外,本意进一步树立权威。
不料,在行猎时,多尔衮竟坠马重伤,到了十二月初九,便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闻之大为震惊,亲率诸王、大臣缟服前出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遗体。
多尔衮意外身亡,使得年仅十三岁的福临意外地提前亲政。
不久之后,多尔衮的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其兄弟阿济格的罪,紧接着正式宣布多尔衮的罪状,追夺其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
真实的历史上,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帝才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
直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才算有了定论。
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便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可说完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但是,凭心而论,多尔衮对于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
亲政之始,顺治帝便连收噩耗。
川东义军“夔东十三家”死灰复燃,闽浙沿海地区频频爆发起义,而南下夹攻南宁的两路大军,不仅全军覆没,就连定南王孔有德都兵败身亡。
面对全国出现的新的抗清高潮,顺治会同大臣们经过反复筹商,最终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
一方面,继续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另一方面则进一步重用洪承畴,使他从一个并无实权的内院参政,一跃而为封疆大吏,前往南京指挥南方所有兵马,令其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同时饬令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临行前,顺治帝亲自设宴饯行,另外恩赐宝马、宝刀。
顺治如此加恩,是因为他看中时年五十九岁的洪承畴老谋深算,无论领军还是理政,都是一位能臣,对他此番力挽狂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仅寄望他彻底扑灭当前的抗清势力,还要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洪承畴接旨后,只得星夜启程,眼看已到年关,仍不得不匆匆赶往南京。
对于顺治的分外恩宠,他却不仅没有一丝兴奋自得之意,反而平添一份如临深渊的悲哀。
此时,真正的后金八旗兵,其实只有十来万,而且几乎全在长江以北,洪承畴手下能指挥的主力,只有三十来万降清汉奸队伍——清协军。
对于这些部队的底细,作为曾经身居大明要职的洪承畴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这帮人,正因为贪生怕死,才走上背主求荣之路。
打顺风仗的时候,他们会比主子更卖力,欺凌起百姓来,也更凶残,但是,一旦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他们就是一群绵羊,溃散逃跑起来,比一阵风都快。
而所有的情报,都已经告诉他,南明残余势力中,最近出现了一支神勇异常的队伍,无论是悍勇的孔有德,还是狡诈的尚可喜、耿继茂,都惨败于这支部队,据说,这支部队拥有比佛郎机人还先进得多的火器。
然而,既然已经背叛了旧主,铁了心做了满人的奴才,洪承畴还是很有一名优秀奴才的觉悟的。
他知道,其它地方的起义队伍都难成气候,之前剿抚并重的策略,是有效的,真正的心腹大患,正是这支神秘的新生力量。
虽然还没有真正揭开这支队伍的神秘面纱,但种种迹象表明,要想战胜这样一支队伍,仅仅采用老一套的军事策略恐怕是不行了,他觉得,到了必须使出独门暗器的时候了。
因而,一方面,他奏请顺治加派满骑过江,并提前请出悍将吴三桂作为主战先锋;另一方面,他此行还暗中带了一个神秘人物,这个人,便是他的秘密武器。
正是这个神秘人物的手下,在他尚未到任的时候,便已送来了第一份情报。
这份情报表明,那支来历不明的无敌之师,目前全部分布在东路,大有进军广东之势。
而他们打造火器的原料,却几乎全被盘踞云贵的孙可望控制在手里,据说双方还由此生隙,水火不容,这可是个好消息。
一路上,洪承畴反复盘算着兵力部署和破敌之策,反复权衡之后,他觉得在军事上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全面防守,都不是最佳策略。
欲以三十万人全面进攻三个省,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是不够的,而消极的防守,清廷是断不会容忍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
(PS:近日有个别在章节后答题的书友询问何处领奖,在此特作说明,本书读者讨论一群群号为674057428,每章两题全部答对前十名者方能得奖,请得奖的书友加群向群管理员咨询,奖励微薄,权当一乐。)
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倚天傲雪的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这位小老乡,心胸之宽广,目标之远大,远不是同龄人所能企及的。
略感遗憾的是,他知道,本来林啸是打算在此帮助朝廷练兵的,而如今的决定,使他隐隐感到,林啸的内心,多多少少有了些冷淡,可见,他对朝廷是相当失望的。
这件事,给双方往后的合作之路,到底会留下多少阴影?
尽管庆幸避免了一场内讧,瞿式耜的内心,依然非常的失落……
……
三天后,已是小年夜,李涵之的运粮船队又到了,林啸决定班师回钦州,只留一个连在此监督放粮。
前来送行的,只有李元胤一人。
目送林啸的坐船渐渐远去,李元胤独自站立于江边,眸色幽深,默默无言。
“风萧萧兮易水寒……”
凛冽的北风卷起漫天的尘叶,旋转着拍打在身上,宽大的衣袖随风漫卷,阴沉的天幕下,茕茕孑立的李元胤久久未动……
这情景,犹如一幅苍凉的水墨画……
……
船队到达防城镇,已是除夕,老陈他们,早已等候在码头。
除了出征在外的,留在防城镇的众人纷纷前来探望林啸,老陈不许别人和他谈工作,以便他专心养伤。
林啸只能每天躺在床上郁闷地数羊,唯一安慰的是,有两位美女轮流照顾和陪伴,倒也不是特别无聊。
战士们的迎新团拜会,林啸没法参加了,穿越众的年夜饭,也有老陈主持,对于林啸来说,这个年,他是过不好了。
……
这个年过不好的,不止林啸一人,还有一个人,日子比他更难过。
北京通往南京的官道上,一队清军士兵正顶着寒风匆匆赶路,队伍中间,一辆四驾马车摇摇晃晃的一路前行。
马车内,一脸愁苦正襟危坐的,正是大清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畴。
这一年年底,清廷内部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十一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丢下小皇帝顺治,亲自率众出猎古北口外,本意进一步树立权威。
不料,在行猎时,多尔衮竟坠马重伤,到了十二月初九,便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闻之大为震惊,亲率诸王、大臣缟服前出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遗体。
多尔衮意外身亡,使得年仅十三岁的福临意外地提前亲政。
不久之后,多尔衮的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其兄弟阿济格的罪,紧接着正式宣布多尔衮的罪状,追夺其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
真实的历史上,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帝才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
直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才算有了定论。
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便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可说完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但是,凭心而论,多尔衮对于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
亲政之始,顺治帝便连收噩耗。
川东义军“夔东十三家”死灰复燃,闽浙沿海地区频频爆发起义,而南下夹攻南宁的两路大军,不仅全军覆没,就连定南王孔有德都兵败身亡。
面对全国出现的新的抗清高潮,顺治会同大臣们经过反复筹商,最终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
一方面,继续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另一方面则进一步重用洪承畴,使他从一个并无实权的内院参政,一跃而为封疆大吏,前往南京指挥南方所有兵马,令其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同时饬令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临行前,顺治帝亲自设宴饯行,另外恩赐宝马、宝刀。
顺治如此加恩,是因为他看中时年五十九岁的洪承畴老谋深算,无论领军还是理政,都是一位能臣,对他此番力挽狂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仅寄望他彻底扑灭当前的抗清势力,还要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洪承畴接旨后,只得星夜启程,眼看已到年关,仍不得不匆匆赶往南京。
对于顺治的分外恩宠,他却不仅没有一丝兴奋自得之意,反而平添一份如临深渊的悲哀。
此时,真正的后金八旗兵,其实只有十来万,而且几乎全在长江以北,洪承畴手下能指挥的主力,只有三十来万降清汉奸队伍——清协军。
对于这些部队的底细,作为曾经身居大明要职的洪承畴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这帮人,正因为贪生怕死,才走上背主求荣之路。
打顺风仗的时候,他们会比主子更卖力,欺凌起百姓来,也更凶残,但是,一旦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他们就是一群绵羊,溃散逃跑起来,比一阵风都快。
而所有的情报,都已经告诉他,南明残余势力中,最近出现了一支神勇异常的队伍,无论是悍勇的孔有德,还是狡诈的尚可喜、耿继茂,都惨败于这支部队,据说,这支部队拥有比佛郎机人还先进得多的火器。
然而,既然已经背叛了旧主,铁了心做了满人的奴才,洪承畴还是很有一名优秀奴才的觉悟的。
他知道,其它地方的起义队伍都难成气候,之前剿抚并重的策略,是有效的,真正的心腹大患,正是这支神秘的新生力量。
虽然还没有真正揭开这支队伍的神秘面纱,但种种迹象表明,要想战胜这样一支队伍,仅仅采用老一套的军事策略恐怕是不行了,他觉得,到了必须使出独门暗器的时候了。
因而,一方面,他奏请顺治加派满骑过江,并提前请出悍将吴三桂作为主战先锋;另一方面,他此行还暗中带了一个神秘人物,这个人,便是他的秘密武器。
正是这个神秘人物的手下,在他尚未到任的时候,便已送来了第一份情报。
这份情报表明,那支来历不明的无敌之师,目前全部分布在东路,大有进军广东之势。
而他们打造火器的原料,却几乎全被盘踞云贵的孙可望控制在手里,据说双方还由此生隙,水火不容,这可是个好消息。
一路上,洪承畴反复盘算着兵力部署和破敌之策,反复权衡之后,他觉得在军事上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全面防守,都不是最佳策略。
欲以三十万人全面进攻三个省,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是不够的,而消极的防守,清廷是断不会容忍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
(PS:近日有个别在章节后答题的书友询问何处领奖,在此特作说明,本书读者讨论一群群号为674057428,每章两题全部答对前十名者方能得奖,请得奖的书友加群向群管理员咨询,奖励微薄,权当一乐。)
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倚天傲雪的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