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历史小说 - 乱清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 午门的正门

第二十四章 午门的正门

    如此一番浮华盛事不就,让慈禧颇为失望。

    如果慈禧“读史”,会了解关卓凡的韬晦之意,也会明白其实军机上是为关卓凡好。但慈禧毕竟“书读的少”,于是便想到了别的路子上。她以为,是因为恭王有所暗示,关卓凡才被迫做出这种“谦退”的表示的。

    和慈安姐俩独处的时候,聊起这件事来,慈安也觉得可惜。慈禧终于把藏了几天的话说了出来:“这个事,老六推三阻四的,姐姐你说,他会不会……”说到这儿,故意停了下来。

    慈安自然要追问:“会不会什么呀?”

    慈禧稍稍放低了声音:“会不会怕关卓凡的风头盖过了自个?”

    慈安愕然:“不能吧?”但她也拿不准,迟疑着说道:“老六许是怕花钱太多了?”

    慈禧说道:“不该花的钱,咱们一两银子也不花;该花的钱,可不能瞎省。比如告祭宗庙,自然也要花钱,难道可以因为这个,就不向祖宗报喜了?”

    慈禧这番话,慈安深以为然,连连点头。

    慈禧微微冷笑,说道:“我看哪,老六是掌权掌得太久了,有些事办起来,开始随心所欲了。”

    这是严重的指责,慈安不能随便附和,她犹豫着问道:“有这样的事情吗?”

    慈禧说道:“怎么没有?在湖北打捻子,鲍超和刘铭传争功,你瞧老六那事办的,捅了多大的篓子?”

    这件事恭王是不能辞其咎的,慈安也无法为恭王辩解,叹了一口气,说道:“也是。”

    慈禧说道:“这样下去可不好,咱们得想个法子,提醒提醒老六。”

    慈安说道:“你说的是。可该怎么提醒他呢?”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我也没想好。不过,咱们得把这个当成件事——这可是为老六好!”

    慈安又是连连点头。

    轩军“凯旋”即是“北上”,暂时驻扎在沧州、天津附近。数万大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青县马厂,一部分驻扎在塘沽新城。

    原时空的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马厂和新城之间修筑了“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共设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m.zwWX.ORg

    其中,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叫做涝水套,驻扎在这儿的军士,习惯上称之为“小站”。

    关卓凡自己带近卫团入京。

    这一次不是寻常的“陛见”,而是“凯旋”,因此不像之前那样,入城后先到宫门递请安折子,然后回到贤良寺等候召见;而是入城之后,直接进宫。

    近卫团入驻丰台大营,吴建瀛和丰台大营的提督过来参见。关卓凡就在丰台大营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带了五百名换上八旗劲装的近卫团士兵,打马进城。

    本来这五百兵关卓凡也是不想带的,但上谕煌煌,指定要他“选五百精锐,随侍入城,以壯声色。事涉朝廷体面,国家戎威,该大臣当毋轻忽”。

    话说到这份儿上,没法子了。

    虽然没有安排什么“郊迎”的仪式,但关公爷“得胜回朝”的消息早早就漏了出去。上一次北京人民没捉住关公爷,这一次哪里能放过?因此,到了日子,生冷的天儿,许多人却天没亮就起了身,西直门一开,就涌出城去。

    从城外的潞河驿,到城内的紫禁城,大路两边,人群开始三三两两,不久数量愈来愈多,终于密密麻麻。

    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倾巢出动,几千兵丁衙役沿路维持,比真搞什么“郊迎”也省不了多少力气。

    许多人自发地摆上香案,点燃爆竹。不断有人高喊“关公爷万福安康”“关公爷公侯万代”云云。

    万头涌动,欢声如潮。

    这个场面,让关卓凡深感不安。他一路纵马,不和道路两旁热情的民众做任何“互动”。五百铁骑卷起黄尘,自西直门而入,不久就到了紫禁城。

    午门前下了极严密的关防,一个百姓都没有,关卓凡正想感慨“整个世界清静了”,突然大吓一跳:午门的正门洞开了!

    午门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进一次;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入宫谢恩,出宫的时候,出一次。没有第四种情形了。

    今天这是什么情况?

    恭王带着一大班王公文武迎了上来。

    关卓凡立即下马,不等恭王等走进,便趋步上前,请下安去。

    这是不合仪注的。关卓凡现在是“大将军”,礼绝百僚,必须等代表皇帝迎接的恭王解开他身上的披风,在形式上“去了甲胄”,才能给恭王请安。

    恭王赶忙紧走几步,上前将他扶了起来,心中奇怪:这些仪注,昨天到丰台大营打前站的礼部的司官,应该都给他交代过的,怎么忘了?

    然后解下关卓凡的披风,完成了“去甲胄”的程序。关卓凡立即给其他的王爷贝勒请安,老惠亲王、睿王、惇王、醇王、伯彦讷谟诂,一个没有拉下。

    恭王呵呵笑道:“逸轩,昨儿晚上,宫里面颁了谕旨出来,叫今儿打开午门正门,大将军功在社稷,着由午门正门入宫!”

    原来慈禧查看前朝仪注,年羹尧西海大捷,返京入宫的时候,是和世宗皇帝一块儿从午门正门入宫的。心想既然什么“郊迎”“献俘”“检阅”都不搞,不能太委屈了关卓凡,从午门正门入宫的恩典总是要给的,反正惠而不费,大臣们应该不会啰嗦。于是说动了慈安,连夜发了一道谕旨出来。

    表面上来看,慈禧做的没有什么错。年羹尧下场不堪,但当时迎接他的仪注都是由礼部拟定、世宗钦定,都是符合“程序”的。当然,里面也有雍正自个特别的心思和花样。但既然皇帝亲迎,“大将军”和皇帝一同从午门正门入宫,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问题是现在皇帝不在现场,恭王只是皇帝的代表。

    还是那句话,慈禧聪明天生,但毕竟“书读得少”。她进入政治最高殿堂的时间还太短,不是什么都能摸得准情况。还有,好消息来得太快太多,确实有点冲晕了头了。

    关卓凡背上渗出一层细汗,心道:这位御姐,太随心所欲了!

    他摇摇头说:“这个恩典,卓凡万不敢领。”

    恭王微笑着说道:“逸轩,你不必推让,你当得起!”

    关卓凡说道:“王爷一定相强,卓凡只好长跪在午门外边,给两宫皇太后和皇上谢罪。”

    这事就这么僵住了。

    最后曹毓瑛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钦差大臣的“王命旗牌”由午门正门入,钦差大臣本人和王公百官一齐,由侧门入。

    “王命旗牌”代表“如朕亲临”,从午门正门入,勉强说得过去。

    这个方案立即报入宫内。过不多时,太监气喘嘘嘘地跑出来,传了两宫皇太后的口谕:准奏,同时强调,关卓凡着由午门右侧门入。

    清制,文武百官入宫,走午门左侧门;宗室王公入宫,走右侧门。

    这个“王命旗牌”,装在随军的一辆车子里,乃是一座龙亭,里面供着一面二尺六寸长的长方形的蓝缎旗子,还有一面七寸五分大小的朱漆圆形椴木牌,旗和牌上都有满汉合璧的一个金色“令”字,上面钤着兵部的大印。

    于是轩军近卫团中四位品级最高的军官,包括图林,抬着龙亭,太监前导,进入午门正门,然后从侧门出来。这就算是“礼成”,“领了两宫皇太后和皇上的恩典”。

    然后宗室王公行右、文武百官行左,鱼贯进入午门。

    恭王和关卓凡两个走在宗室王公的最前面,这个关卓凡就没有办法再推让了。

    可他虽是旗人,却并非宗室,这个安排到底只是特别示以荣宠,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RS青玉狮子的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