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风流在线阅读 - 第628章 执念

第628章 执念

    李东阳猝然病逝,宛如惊雷轰顶,惊诧了大明朝野上下。

    有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你或许感觉不出什么来。但是当他去世之后,你便突然会意识到这个人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

    李东阳自弘治年间便为朝中重臣,多年来在朝中声望高隆,行事公允且有谋略,多少大事由他主持,多少棘手的事情由他解决。

    现如今,作为先皇留下的最后一位堪称定鼎之石的重臣的离去,宣告了一个名臣辈出时代的终结。短短三年时间,弘治皇帝留下的外廷的人才济济的底子,随着李东阳的死而告消亡。

    李东阳并非完人,他也有他的私心。在为外廷争取限制皇权的道路上,他虽然不如刘健谢迁等人那么极端,但是他也确实是赞成要以外廷和皇权共治的观点的。

    李东阳的许多决策,也是基于外廷的出发点而做出的,所以不免失之偏颇。

    但是,李东阳性格坚韧,为人谦和,善思善谋,对大明朝廷而言,这个人的存在对于弥合各方分歧,缓解各方矛盾,让大明朝廷保持稳定的局面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在李东阳的斡旋之下,弘治年间的君臣之间,内外廷之间,勋贵集团和外廷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

    他不像刘健谢迁那般激进,他对于朝廷局面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把控,并善于利用各方关系达到共识。光是这一点,便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的典范。

    当然,他也并非完全是和稀泥的人物。弘治年间,李东阳弹劾张家兄弟秽乱宫廷一案便震惊朝野。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候张延龄两兄弟在弘治年间可是无人敢惹的外戚,弘治皇帝爱屋及乌对他们极为纵容。在那种氛围之中,只有李东阳敢于弹劾张氏兄弟,其胆识勇气可见一斑。

    在士林缙绅之中,李东阳的声望一直都处于顶点。哪怕是首辅刘健也远远不及。这便是他身上具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这一切,都是他用言行所积累的。

    如今,这样的人物离开了,怎不令人震惊。

    谁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一个全新局面的开启,还是一个混乱时代的来临。

    对于外廷的文臣们而言,在外廷式微苟延的情况下,他们的领袖人物病逝,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在此之前,哪怕情形再艰难,局势再恶劣,内心再痛苦,一想到首辅大人那淡然而坚毅的眼神。看到他并不伟岸而且消瘦的身影坐在内阁公房的灯火之下的时候,众人的心便会安稳下来,便会觉得有希望。

    现在李东阳去了,他们心中的靠山崩塌了。所有人都陷入了悲痛、迷茫、惶恐和无助之中。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未来他们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

    李东阳的灵堂在家中设了三日,前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专程从京外赶来吊唁。吊唁的人无不痛哭流涕,有人甚至在李东阳的灵前哭的晕厥的过去。

    李东阳家中人丁凋零,膝下五个儿女只余一女嫁给衍圣公为妻,此时远在山东,竟无法赶到。所以,设灵堂,招待宾朋,的事情自然由杨廷和牵头和众多李东阳的学生一起操办。

    杨廷和自始至终跪坐灵前执弟子之礼,尽人子之份,守灵磕头操持一切。人们见到这种情形,往往还心中暗自夸赞,为李东阳感到高兴。

    虽然李东阳膝下无子,但是有杨廷和这样的学生为他操持一切,送终尽孝,也算是一种安慰吧。杨廷和的优秀人所共知,李东阳有这样的弟子传承衣钵,却也不能算是遗憾。所以他们安慰杨廷和要节哀顺变,完全将杨廷和当做是李东阳的家里人看待。

    然而,对于杨廷和而言,他的内心里却是极为愧疚和痛苦的。

    恐怕只有杨廷和自己才知道,李东阳的死跟他是有关系的。若不是自己那天在朝上不听他的劝阻,贸然行事,李东阳也不会气的生病。若不是自己急功近利,想要通过一些不齿的手段来扭转局面,李东阳的病情也不至于加重。

    杨廷和认为,恩师之所以拖着病体前往赈济救灾,怕是他故意为之,不肯留在京城看到自己。恩师无子,他将自己视为儿子,他希望自己能够按照他的想法行事,成为另外一个自己。所以他接受不了自己的不择手段。

    那日自己确实是伤了他的心,令他彻底失望了。恩师说的不择手段是有底线的,那是虚与委蛇,是连横合纵,是以小利而谋大事。但是,绝不涉及纲常人伦的底线,是有着道德和忠孝的标准为底线的。

    自己那天拿他说过的话曲解其意去反驳他,让李东阳对自己彻底的失望。

    哀莫大于心死,或许李东阳便是因为对自己的一腔心血化为乌有之后的失望,让他觉得已然没有了希望。让他觉得后继无人而绝望,所以选择了糟蹋自己的身子,去赈济救灾,去透支自己的生命。

    他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生离死别。唯一支撑他的信念怕便是匡扶社稷,为国为民行事之念。他身边的人都走了,都倒了。他却坚持着。但当他最器重的弟子令他失望之后,或许信念便崩塌了。那便再也支撑不住了。

    三天的守灵时间里,杨廷和想了许多,许多。有些或许根本就不是李东阳的想法,完全是杨廷和的臆测,但是在这种时候,难免思绪万千,纷繁难理。

    最后一晚上,吊唁结束。

    杨廷和跪在李东阳的灵前,看着棺前烛火跳跃闪动,痛哭失声。

    “恩师,学生不肖,希望恩师能原谅学生之过。恩师,学生并非不知底线,并非内心邪恶。而是,当此之时,以寻常手段恐难逆转。学生才会去想尽一些办法去达到目的。”

    “恩师,当今朝廷,奸佞势大,皇上昏聩。这是天下倾覆之兆。如外廷不能奋起,则天下沦为奸佞之手,大厦将倾,便在旦夕之间。当今皇上绝不是个好皇帝,学生对他已经毫无希冀。唯有我们自己努力,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学生不得不做出一些连学生自己都羞愧的事情。因为学生觉得,恩师的忍让和后退其实已经是一种纵容。学生认为,那是行不通的。”

    “恩师,学生当然想成为你那样的人。但是,倘若社稷蒙难,江山飘摇,我等却不能去挽救,去扭转局面,个人的声誉和成就,品行和修为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学生宁愿为千夫所指,宁愿身败名裂,也要试一试。也不能忍气吞声看着这一切走向毁灭。”

    “恩师,学生会重振外廷的,会让一切都走上正规的。我等大明臣子,不能愚忠于昏聩之君,而要忠于大明江山社稷。先皇辛辛苦苦经营的局面,有人旦夕便毁之,这样的人不配得到我们的效忠,不配当大明的主人。学生不但要重振外廷,而且要给大明换个主人。或许恩师会觉得学生大逆不道,但学生确实是这么想的。学生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将来学生归天之后,九泉之下见到恩师,恩师大可责骂鞭笞。但是,学生此刻矢志不改,决意如此了。”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

    七月二十四日上午,李东阳的灵柩绕外城一周,在文武百官万民夹道相送之下出西直门外抵达李东阳的老家畏吾村李家祖坟之地安葬。

    当日上午,朱厚照下旨,追赠李东阳太师之职,谥‘文正’之号。大苹果的大明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