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孙启年中举
大楚帝国承顺三年,明崇祯十年。
三月九日,楚国会试放榜,这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作为大楚帝国的第二次会试,也是第一次同时有两千多名举子参加的会试,其竞争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哪怕是大楚帝国因为官员缺乏,也是为了笼络更多士子的心,其中试的人数比较多,但是也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录取。
这一科会试,大楚帝国一共录取了四百多人,整体录取比例在六比一。
其中进士科录取的人数最多,足足有两百八十余人。
其次是法务科录取的人数有一百二十人。
格物科因为报考的士子比较少,因此录取的人数也不多,只有六十人。
但是从录取比例上来看,其实上述三科是呈反比例的。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低,竞争的难度也最大。
法务科其次。
而格物科的竞争最小,一共也才一百二十人报考,结果就录取了六十人,整体录取比例达到了二比一。
上述录取的士子,在三天后集体参加了殿试。
就和传统王朝里的殿试一样,殿试之中只要不是表现的太过差,那么一般都不会再落选,更多的重要还是为了排最后的名次。
科举名次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是进士及第还是进士,又或者是同进士出身,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职务安排。
按照之前通报的消息,各科状元,都会被授予从六品的品级,其他人也会被授予正七品。
这一套东西,还是效仿了传统科举的制度。
罗志学虽然对科举制度已经进行了改革,并且还准备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但是也不会一开始就大动手术,而是准备慢慢来。
比如说他内心里其实都不想要什么进士科的人才了,而是都想要格物科、法务院之类的专业人才,但是奈何没这么多人给他选啊。
这年头的读书人,都是读四书五经的,你想要从这些人里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还需要时间去逐步推广格物科,而不是一步登天就能选拔出一大批的格物科人才来。
即便是这一次格物科里所录取的人才,在理科水准上也不咋地,甚至还不如皇家理工学院里的那些学生们呢。
毕竟这些人,其实以前都是传统的士子,顶多以前就是对算术之类的比较有兴趣有所涉猎,但是正儿八经的钻研,其实也就最近半年乃至几个月的事。
很多人的水平真心不咋地,但是之所以还是录取他们,甚至打算重用他们,还是为了向外界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国朝重视格物,尔等士子就别一天到晚琢磨着四书五经了,该把精力放在格物科上来了。
殿试也是中规中矩,罗志学亲自坐镇当主考官,而且也没有搞出来太过稀奇古怪的题目来,甚至三科学子的题目都差不多性质,都是策论,史论这些为主。
毕竟这是殿试,考的已经不是基本功,更多的还是考眼界以及想法这些,此外免不了还要看一看颜值。
状元嘛,肯定是不能让个丑逼来当的,不说翩翩美男子,好歹也要选个看着顺眼的。
因此这殿试,和会试以及乡试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毕竟乡试和会试,考的是学子们的基本功,比如进士科里极度重视的八股文章,这玩意其实很考究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点逻辑思维能力,你连题目都破不了……
因为题目都是一水的截搭题,普通人看了都迷糊!
以截搭题做出来的文章,就是对考官胡乱选出来的几个字所组成的句子进行理解,并且要做到言之有物,还要扣合圣人之言等等。
说白了,就是考官指着一坨狗拉的屎,考生也得把这坨屎说成是圣人拉的屎,而且还得逻辑清晰,言之有物。
让人看了你的文章,哪怕心里知道这是狗拉的屎,但是也得捏着鼻子说:你说的对,这就是圣人拉的屎!
这种变态的截搭题,放在后世里当语文题,绝大部分考生看了都得一脸楞逼,连题都破不了,更别说还要言之有物,正儿八经的胡扯出来一篇文章了。
法务科和格物科就更不用说了,这两个科目的考题,其实也进士科也差不多,也有着写文章的实体,依旧是一水的截搭题。
只不过后面还有占据了极大比重的法律相关以及理科相关题目,并且分数比重要更大,题目要比进士科的简单一些。
同时,其实进士科里也有相关的法律题目以及格物科题目,只是题目比较简单,分数比重也比较低。
总体来说,大楚帝国办的这一次科举,虽然分成了三科,但是三科都要同时考经书、时文、法律、数学等题目,只是各科的题目比重不一样而已。
作为格物科的新进士子,孙启年看到题目的时候,都是大大松了口气。
他还以为他们格物科的题目,还会是那些让人抓狂,恨不得撤掉头发的各种理科题目呢,没想到是正儿八经的文章题目,不少还是紧扣事实的题目。
有策论题五道,考生任选其一作答。
史论题五道,考生任选其一作答。
比如其中的第一道策论题目比较宏大,讨论的是税务问题,题目为:‘不加赋而国用足,其害乃甚于加赋论’
策论第二道题目则是紧扣正在发生的事情:‘汉天有新织机,出布数倍于土布,精美数倍于土布,人云‘新织机断农家之路,不可留也’,详论得失,试陈两宜之策。
策论第三道: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皇理院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还有史论,第一道史论题目就是:‘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
第二道史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些题目,其实题目都很大,并且涉及的范围其实很广阔,如果全部都要作答的话,那么就要博古通今,而且还得对一些士子们平日不关注的东西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工业、经济等等。
策论第二道题目,背景就是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矛盾和冲突。
史论第二道题目,则是让考生评价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
孙启年稍微扫了扫题目,策论的其他几道题目,他都没什么把握,因为他对很多东西不够了解,既然不了解就不能瞎写,很容易就搞错大方向了。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织机这道题目,因为他老家在就苏州,苏州可是有相当多的织户,更有大户士绅购置大批织机,请织工织布,他都能想象道,如果这种新式织机出现在苏州的话,恐怕会有无数还在用传统织布机的织工陷入生活的困局了。
而史论的话。则是选择了评价法治德治这道大题目,这种题目比较广泛,很容易言之有物,哪怕不能得到高分,但是保个底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一天下来,孙启年分别写了两篇文章交上来。
至于殿试的放榜时间,还要明天呢。
其实从当天下午开始,由一群高级官员组成的考官团队就已经开始阅卷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格物科的主考官张子晋张大人本来也是考官团队里的一员,有资格参与评考的,但是奈何之前会试结束后他在御前汇报会试工作的时候,当场就给晕了过去。
后续太医地去看了,又是各种退烧各种吃药,虽然人已经醒了过来,但是还是要卧床休息。
至于后续格物科的主考事务,就先让其他人顶着吧。
张子晋当时一听,都急眼了……当场就顶着至少也是三十九度五的高烧挣扎着起来,叫嚷着臣还能继续工作的……
尼玛,好不容易才捞到一个主考官当一当,这才干了前半场而已,而最重要的下半场还没干呢,这以后他录取的那些格物科的学子们,还会不会把自己当成座师?
但是罗志学可不愿意让自己的臣子活生生给累死了……这要是传出去,像什么话啊。
所以罗志学亲自下了旨意,让张子晋好好休息,又听闻张子晋已经年余没有休息的时候,又多加了句,至少要休养半个月,半个月内不许回来上班。
张子晋这才哭丧着脸被送回了家……
根据不明小道消息,张子晋被送回家的路上,还时不时嘀咕着:我的学生啊,我的人脉啊……
张子晋觉得自己几个月来累死累活,都是成了无用功,而且还是给别人白白做了嫁衣,心里要有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所以殿试里的阅卷工作,就和张子晋没啥关系了,取代他的是礼教部里的一个教育司的副司长。
阅卷的时候,因为考生的答案都是非常有主观性的文章,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因此每个考官看过后可能都会觉得给不一样的分数。
为了尽可能的体现公平,每一份考卷都会有十个考官分开来单独评分,然后去掉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其余八个分数取平均值,是为考卷的最终分数。
策论和史论的分数加起来,则是这一次殿试的最终分数。
然后各科除了总分数前二十名外,其余人按照分数排列名次,是为三甲。
而各科的前二十名,又是从前十名里挑选三人作为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余者七人再加上第十一名到二十名,是为二甲。
次日殿试放榜日,已经算是新科进士的孙启年老早就和几个同样中举的好友抵达,等候放榜了。
等到有礼教部的官员,拿着大红榜开始张贴后,人群一下子就骚乱了起来,不时有人高喊:“二甲,哈哈,进士科二甲十三名。”
“我是三甲三十六名,爹娘,你们看见了吗,我考中了,考中了……”
孙启年挤进人群后,在第一时间就在大红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名字就高挂在大红榜上格物科的第三个!
格物科探花,孙启年!
哪怕是已经考中了会试,也知道殿试成绩好坏只是用以区分名次,自己只要不是倒霉到家就不会落选。
但是真在红榜上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间,孙启年的眼泪依旧哗哗的流了下来,止都止不住!
二十载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雨天下雨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三月九日,楚国会试放榜,这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作为大楚帝国的第二次会试,也是第一次同时有两千多名举子参加的会试,其竞争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哪怕是大楚帝国因为官员缺乏,也是为了笼络更多士子的心,其中试的人数比较多,但是也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录取。
这一科会试,大楚帝国一共录取了四百多人,整体录取比例在六比一。
其中进士科录取的人数最多,足足有两百八十余人。
其次是法务科录取的人数有一百二十人。
格物科因为报考的士子比较少,因此录取的人数也不多,只有六十人。
但是从录取比例上来看,其实上述三科是呈反比例的。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低,竞争的难度也最大。
法务科其次。
而格物科的竞争最小,一共也才一百二十人报考,结果就录取了六十人,整体录取比例达到了二比一。
上述录取的士子,在三天后集体参加了殿试。
就和传统王朝里的殿试一样,殿试之中只要不是表现的太过差,那么一般都不会再落选,更多的重要还是为了排最后的名次。
科举名次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是进士及第还是进士,又或者是同进士出身,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职务安排。
按照之前通报的消息,各科状元,都会被授予从六品的品级,其他人也会被授予正七品。
这一套东西,还是效仿了传统科举的制度。
罗志学虽然对科举制度已经进行了改革,并且还准备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但是也不会一开始就大动手术,而是准备慢慢来。
比如说他内心里其实都不想要什么进士科的人才了,而是都想要格物科、法务院之类的专业人才,但是奈何没这么多人给他选啊。
这年头的读书人,都是读四书五经的,你想要从这些人里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还需要时间去逐步推广格物科,而不是一步登天就能选拔出一大批的格物科人才来。
即便是这一次格物科里所录取的人才,在理科水准上也不咋地,甚至还不如皇家理工学院里的那些学生们呢。
毕竟这些人,其实以前都是传统的士子,顶多以前就是对算术之类的比较有兴趣有所涉猎,但是正儿八经的钻研,其实也就最近半年乃至几个月的事。
很多人的水平真心不咋地,但是之所以还是录取他们,甚至打算重用他们,还是为了向外界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国朝重视格物,尔等士子就别一天到晚琢磨着四书五经了,该把精力放在格物科上来了。
殿试也是中规中矩,罗志学亲自坐镇当主考官,而且也没有搞出来太过稀奇古怪的题目来,甚至三科学子的题目都差不多性质,都是策论,史论这些为主。
毕竟这是殿试,考的已经不是基本功,更多的还是考眼界以及想法这些,此外免不了还要看一看颜值。
状元嘛,肯定是不能让个丑逼来当的,不说翩翩美男子,好歹也要选个看着顺眼的。
因此这殿试,和会试以及乡试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毕竟乡试和会试,考的是学子们的基本功,比如进士科里极度重视的八股文章,这玩意其实很考究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点逻辑思维能力,你连题目都破不了……
因为题目都是一水的截搭题,普通人看了都迷糊!
以截搭题做出来的文章,就是对考官胡乱选出来的几个字所组成的句子进行理解,并且要做到言之有物,还要扣合圣人之言等等。
说白了,就是考官指着一坨狗拉的屎,考生也得把这坨屎说成是圣人拉的屎,而且还得逻辑清晰,言之有物。
让人看了你的文章,哪怕心里知道这是狗拉的屎,但是也得捏着鼻子说:你说的对,这就是圣人拉的屎!
这种变态的截搭题,放在后世里当语文题,绝大部分考生看了都得一脸楞逼,连题都破不了,更别说还要言之有物,正儿八经的胡扯出来一篇文章了。
法务科和格物科就更不用说了,这两个科目的考题,其实也进士科也差不多,也有着写文章的实体,依旧是一水的截搭题。
只不过后面还有占据了极大比重的法律相关以及理科相关题目,并且分数比重要更大,题目要比进士科的简单一些。
同时,其实进士科里也有相关的法律题目以及格物科题目,只是题目比较简单,分数比重也比较低。
总体来说,大楚帝国办的这一次科举,虽然分成了三科,但是三科都要同时考经书、时文、法律、数学等题目,只是各科的题目比重不一样而已。
作为格物科的新进士子,孙启年看到题目的时候,都是大大松了口气。
他还以为他们格物科的题目,还会是那些让人抓狂,恨不得撤掉头发的各种理科题目呢,没想到是正儿八经的文章题目,不少还是紧扣事实的题目。
有策论题五道,考生任选其一作答。
史论题五道,考生任选其一作答。
比如其中的第一道策论题目比较宏大,讨论的是税务问题,题目为:‘不加赋而国用足,其害乃甚于加赋论’
策论第二道题目则是紧扣正在发生的事情:‘汉天有新织机,出布数倍于土布,精美数倍于土布,人云‘新织机断农家之路,不可留也’,详论得失,试陈两宜之策。
策论第三道: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皇理院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还有史论,第一道史论题目就是:‘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
第二道史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些题目,其实题目都很大,并且涉及的范围其实很广阔,如果全部都要作答的话,那么就要博古通今,而且还得对一些士子们平日不关注的东西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工业、经济等等。
策论第二道题目,背景就是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矛盾和冲突。
史论第二道题目,则是让考生评价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
孙启年稍微扫了扫题目,策论的其他几道题目,他都没什么把握,因为他对很多东西不够了解,既然不了解就不能瞎写,很容易就搞错大方向了。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织机这道题目,因为他老家在就苏州,苏州可是有相当多的织户,更有大户士绅购置大批织机,请织工织布,他都能想象道,如果这种新式织机出现在苏州的话,恐怕会有无数还在用传统织布机的织工陷入生活的困局了。
而史论的话。则是选择了评价法治德治这道大题目,这种题目比较广泛,很容易言之有物,哪怕不能得到高分,但是保个底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一天下来,孙启年分别写了两篇文章交上来。
至于殿试的放榜时间,还要明天呢。
其实从当天下午开始,由一群高级官员组成的考官团队就已经开始阅卷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格物科的主考官张子晋张大人本来也是考官团队里的一员,有资格参与评考的,但是奈何之前会试结束后他在御前汇报会试工作的时候,当场就给晕了过去。
后续太医地去看了,又是各种退烧各种吃药,虽然人已经醒了过来,但是还是要卧床休息。
至于后续格物科的主考事务,就先让其他人顶着吧。
张子晋当时一听,都急眼了……当场就顶着至少也是三十九度五的高烧挣扎着起来,叫嚷着臣还能继续工作的……
尼玛,好不容易才捞到一个主考官当一当,这才干了前半场而已,而最重要的下半场还没干呢,这以后他录取的那些格物科的学子们,还会不会把自己当成座师?
但是罗志学可不愿意让自己的臣子活生生给累死了……这要是传出去,像什么话啊。
所以罗志学亲自下了旨意,让张子晋好好休息,又听闻张子晋已经年余没有休息的时候,又多加了句,至少要休养半个月,半个月内不许回来上班。
张子晋这才哭丧着脸被送回了家……
根据不明小道消息,张子晋被送回家的路上,还时不时嘀咕着:我的学生啊,我的人脉啊……
张子晋觉得自己几个月来累死累活,都是成了无用功,而且还是给别人白白做了嫁衣,心里要有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所以殿试里的阅卷工作,就和张子晋没啥关系了,取代他的是礼教部里的一个教育司的副司长。
阅卷的时候,因为考生的答案都是非常有主观性的文章,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因此每个考官看过后可能都会觉得给不一样的分数。
为了尽可能的体现公平,每一份考卷都会有十个考官分开来单独评分,然后去掉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其余八个分数取平均值,是为考卷的最终分数。
策论和史论的分数加起来,则是这一次殿试的最终分数。
然后各科除了总分数前二十名外,其余人按照分数排列名次,是为三甲。
而各科的前二十名,又是从前十名里挑选三人作为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余者七人再加上第十一名到二十名,是为二甲。
次日殿试放榜日,已经算是新科进士的孙启年老早就和几个同样中举的好友抵达,等候放榜了。
等到有礼教部的官员,拿着大红榜开始张贴后,人群一下子就骚乱了起来,不时有人高喊:“二甲,哈哈,进士科二甲十三名。”
“我是三甲三十六名,爹娘,你们看见了吗,我考中了,考中了……”
孙启年挤进人群后,在第一时间就在大红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名字就高挂在大红榜上格物科的第三个!
格物科探花,孙启年!
哪怕是已经考中了会试,也知道殿试成绩好坏只是用以区分名次,自己只要不是倒霉到家就不会落选。
但是真在红榜上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间,孙启年的眼泪依旧哗哗的流了下来,止都止不住!
二十载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雨天下雨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